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赋能教学创新与科研攻关。学院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DeepSeek赋能教学科研实践能力提升工作坊活动。并于2025年3月7日,在N4-211开展“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工作坊”第十六期活动“DeepSeek在教学科研中如何应用”,本次邀请谭庆刚和刘烨两位老师对DeepSeek在教学科研中如何应用与全院老师进行交流。
会议由足球投注平台
教学院长耿伟教授主持。谭庆刚老师结合培训内容与个人感受与学院教师进行分享。谭老师说DeepSeek培训内容从三个角度进行:一是教学创新,基于DeepSeek的AI工具实现课程大纲、教案、PPT一键生成,显著缩短备课时间; 二是科研提效,AI辅助数据清洗、分析与成果转化,结合产业案例打通产学研链; 三是跨界融合,学界与业界专家分享AI在教育、产业中的差异化应用逻辑。个人感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红利:体会到人工智能对教育创新的颠覆性影响。DeepSeek显著提升了教学与科研效率,尤其对非技术背景教师友好,降低了AI工具的使用门槛。AI工具需“干中学”才能发挥价值——多练实操(如反复调试生成指令)、多跨领域交流,才能将技术转化为教学科研的真实助力。二是局限认知:AI目前还有许多不足,使用需警惕AI“幻觉”,防止“知识性错误”、“数据偏见”或“虚假关联”。AI是工具而非答案,需以批判性思维驾驭技术,平衡效率与严谨性。三是未来方向是技术迭代越快,越需保持学习与批判思维,才能让AI真正服务于教育创新与学术严谨的双重目标。刘烨老师以“DeepSeek赋能教学与科研”为题,介绍了DeepSeek为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崛起给高校教学以及科研带来的变化和挑战,通过形象比喻对DeepSeek深层原理进行解释,并结合自身的使用体会展示了如何使用DeepSeek一键生成课件、设计个性化课堂方案等辅助教学,从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到数据分析等全流程辅助式赋能科研的方法和路径。同时,刘烨老师提出需警惕其“模型幻觉”风险,并提出依托提示词工程从普通用户视角尽可能规避模型幻觉的路径。
此次交流分享使老师们对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与科研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院将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鼓励教师们积极实践所学,将DeepSeek等前沿技术更好地融入教学与科研。同时,学院也将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成果交流,系统提升教师队伍的数智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推动教学范式转型与科研成果转化,有重点、分阶段开展系列培训工作,提升师生智能素养,助力学校“新财经”特色发展。
